追光笃行服务社会,技术赋能乡村振兴——光电学子开展大学生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
为深入推进广东省青年大学生“百千万工程”突击队行动,“聚力追光”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(以下简称“追光工作室”)、暨南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光电工程系组织5 支“百千万工程”突击队在暑期奔赴揭阳、珠海、惠州、韶关等地,将光电前沿技术与乡村实际需求深度结合,灵活运用学科特色创新助力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,用科技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。
突击队行动启动仪式暨行前培训
一、 “畬裳云镜”传文化,AI赋能畲族“活”遗产
由内地与中国台湾9名本硕学生组成的“畬裳云镜”团队,在辅导员马悦、副教授张子邦带领下赴惠州市博罗县嶂背畲族村(博罗县唯一少数民族行政村),开展畲族文化数字化保护。针对畲语(2010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“极度濒危语言”),团队采集超千条原生语音素材,研发“普通话 — 畲语”翻译系统与轻量级APP原型,制作“有声二维码”贴于畲语课本封面,方便学习与传播;针对畲族传统建筑,运用三维激光雷达、无人机航拍技术,以每秒四万个有效采样点生成高精度建筑模型,为修缮与文化传播提供数据支持;针对畲族服饰,通过多模态数据采集与AI扩散模型,开发智能换装系统,未来将整合线上互动平台,实现虚拟试穿、纹样讲解、刺绣教学辅助等功能,让畲族文化“可触摸、可互动”。该团队事迹被广东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广泛报道。
1. 广东广播电视台:
《“数智”守护畲乡记忆!暨大用AI让畲族文化从“活”到“火”》
2.博罗融媒公众号:
《“数智”守护畲乡记忆!暨大用AI让畲族文化焕发新活力》
3.暨南大学公众号:
《暑假基础,暨南人的“下乡方式”不基础!》
4.暨南大学团委公众号:
《“百千万工程”突击队行动② | 暨南青年用“数智”守护600年畲乡记忆》
5.暨南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公众号:
《三下乡|AI解码畲族语,数字赋能“环两山”》
“畬裳云镜” 团队
使用激光雷达+AI辅助点云重建对畲族建筑物建模
通过拍摄设备对畲族服饰进行数据采集
二、“勘碳之眼”护民生,科创守护烟火气
由10名本硕学生组成的“勘碳之眼”团队,在辅导员马悦带领下赴揭阳市揭西县金和镇和南村,聚焦农户厨房甲烷燃气使用安全问题开展服务。团队依托三项广东省 “攀登计划”重点项目科研成果,采用石英增强光声光谱(QEPAS)、微腔增强等核心技术,搭建多气体检测系统,逐户检查燃气灶具、软管、连接接口等关键部位,排查管道老化、接口松动等隐患,并通过便携式密封袋和负压注气采样器定点采集疑似隐患样本,为建立农村燃气泄漏数据档案积累基础。此外,团队还在和南小学开展光学科普课堂,通过万花筒、潜望镜等手工制作,让30余名学生沉浸式感受物理与光学魅力,为乡村教育注入新活力。
“勘探之眼”团队入户检测
煤气检测数据分析图表
和南村干部与团队成员合影
三、“智绘‘夏’韵”存非遗,数字复刻“泥鱼笼”
9名本科生组成的“智绘‘夏’韵”团队走进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夏村,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装泥鱼”技艺提供数字化保护。针对泥鱼笼(竹篾手工编织核心工具)材料易腐、工艺传承难的问题,团队运用高精度三维激光扫描仪,以毫米级精度采集泥鱼笼数据,通过点云建模与立体渲染,完整还原其形态、结构与编织纹路,形成可永久保存的数字化档案。团队还计划将扫描数据转化为交互式3D模型,开发AR应用,让用户通过手机直观学习泥鱼笼编织技法,并结合VR展示、短视频推动非遗传播,助力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。
智绘“夏”韵团队使用三维形貌测量仪扫描泥鱼笼
智绘“夏”韵团队
四、 “慧光惠农”诊稻田,科技筑牢粮仓线
7名学生组成的“慧光惠农”团队赴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铁厂村,以光谱技术助力水稻病虫害防治与倒伏监测。团队聚焦水稻蛀心虫(二化螟)、稻瘟病等主要病虫害,分类采集轻度、中度、重度受害植株样本,通过实验室非线性光谱分析提取病虫害特异性特征,为构建“光谱 - 病虫害”关联模型奠定基础,后续可支撑非接触式田间诊断工具开发。同时,团队引入偏振探测技术,利用其对植物茎秆结构变化的敏感性,同步监测水稻茎秆强度(倒伏风险)与病虫害指标,推进“病虫害 + 倒伏”综合监测模型设计,目标实现“一次监测、多类风险预警”。此外,团队在石湾镇党群服务中心开展 “光学知识小课堂”“防溺水安全讲座”“反诈知识宣讲”,兼顾科技助农与乡村科普。
村民为队员介绍水稻生长情况
团队科普活动现场
五、“谱梦长江”携童心,智能诊断护健康
由7名本科生组成的“谱梦长江”实践队在班主任周海琼带领下前往韶关市仁化县长江镇,守护当地老人心脑血管健康。团队依托智能心脑血管预警头环,配备生物电极片,基于脑部电阻抗检测技术,通过释放低频微弱电流,在体外测量电流信号重建人脑内部的电阻率和电导率变化信息。并结合医疗大数据库和AI智能算法、信息云计算等多项前沿科技,动态分析老人脑部阻抗数据,综合判断脑部健康状态及发病趋势。此外,团队成员在沙坪村活动中心展开光学科普教育活动,通过实践式的科普课堂,为当地儿童科学启蒙谱写美好篇章。
团队科普活动现场
成员为老人检测脑血管健康状况
此次暑期“三下乡”活动,坚持“县镇出题、学校揭榜、滚动推进、长期结对”的“学校 + 县域”合作模式,将学科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实效。5支团队从民生安全到文化传承,从农业生产到科学启蒙,以科技为笔、热忱为墨,在乡村振兴画卷上书写了青年担当,为广东县镇村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暨南智慧与青春力量。
图文:任俊达 刘淼 王宇杰 刘莹莹 李彦娇
初审:马悦
复审:潘琳
终审:曾庆慧